021-63802339

mick09281014@126.com

  • Current position: Home » News
  • 港珠澳大桥测量师杨磊:挑战从精确开始
Release Date:2018-11-07 09:48

新时代工匠精神1

让你将一幢3米多高、几十平方米的房子定位放置,误差不能超过3毫米,高难度吧?全长55公里的港珠澳大桥以吨计的钢箱梁、桥墩、桥塔……拼接它们的时候就是这样以厘米甚至毫米计,而且是在大风大浪的海上,完成一个个这样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测量师杨磊原本沉闷的职业生涯因港珠澳大桥奏出了第一阕华丽乐章。

打桩精度远超国家标准

442根80米长、直径2米的钢管桩插打,垂直精度为1/250。“一般来说,垂直精度1/100就可以了,1/250意味着每100米长只能偏离25厘米。这已超出了国家规范,太难了。”杨磊皱眉,这可是“一锤子买卖”,打下去就很难拔出来。事实上,在下桩过程中,垂直度还会不断发生变化,作为广东长大公路工程有限公司测量师的杨磊必须不断校正,保证所有钢管桩的“正直”。

对于职业选手来说,挑战正是精彩的开始。此前,杨磊曾参与广东一些城市公路桥梁的测量,在测绘专业本科毕业的杨磊看来,这些工作实在有些乏味。“这不需要多强的专业技术,知道怎么算坐标就行了。”他甚至想过离开,毕竟他的同学已没有几个仍在一线从事测量工作。幸好,他没有放弃。在港珠澳大桥各种“变态”苛刻的要求下,他的工匠精神得以绽放。

2800吨钢塔海面上吊装

比钢管插打更精准的要求还在后面。

预制好的第一个海豚钢塔就要开始吊装了,钢塔吊装最关键的就是测量和吊装,那个大家伙相当于35层楼高,重达2800吨,相当于5架A380,它在空中可是摇摇晃晃呵!如何对这次吊装进行测量和监控,大家心里都没底。中国建桥无数,可像港珠澳大桥这么个建法还是第一次。

“你先做个摇摆试验吧。”领导说。杨磊琢磨了一番后,弄了一条船,船上放了4台GPS定位并记录,小船开到海面上随浪起伏,杨磊和他的团队盯着,一秒钟一个数据。小船摇摆了72小时,杨磊得到了20多万条数据,通过这些数据建立了测量方案。在专家评审会上,专家们肯定了他的方案,两个海豚桥塔先后成功吊装。

测量误差只能以毫米计

“这是不可能的……”杨磊质疑。

“必须如此!”大桥管理局坚持。

测量钢塔底坐Z0顶面的平面位置误差、顶部高度误差和四个角的高差,按照港珠澳大桥管理局的要求,误差分别在正负3毫米、正负1.5毫米和1毫米以内,那可是宽8.347米、长8.347米、高3.45米的大家伙,这么大的东西精准度却以毫米计。在4公里之内如果仪器上差几秒,实际上就差了几厘米,如果实际误差不超过1毫米,意味着在仪器上1秒都不能差,实在“很过分”。“干了6年测量,我第一次遇到如此苛刻的要求。”但是所有的不可能,杨磊最后都变成了“可能”。

每天晚上睡觉前,杨磊都要在脑子里过一遍第二天的工作,“首先我要考虑精度够不够项目的需要,还要先设想好仪器摆在什么位置最科学、合理。”在港珠澳大桥钢塔吊装过程中吊具是三维立体匹配,常规测量仪器无法满足对销孔和销轴的高精度测量,所有人都束手无策。杨磊想到了利用三维扫描仪进行全方位扫描立体数据,这可能是立体扫描仪第一次与现场测量结合,精度达到工程要求的1毫米,确保吊装一次成功。

测量精度关系港珠澳大桥成败

“干我们这行就是要细心、耐心、责任心。仪器都是高科技、高精度,但仪器不会自动工作,最关键还是人,是人来选择仪器,制订测量方案,掌握测量方法,仪器也是人来操作,再高精的仪器也有误差,而这个误差就要靠人来发现。”杨磊说,测量就是精准的人机对话,测量的精度直接关系到港珠澳大桥工程的成败。对机器的把控是新时代工匠的先进特征。

杨磊觉得能参加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令他的职业生涯格外出彩,“那可是世界第一的超级工程,人一辈子能有几个机会参与‘世界第一’呀”。